实施青年干警成长“导师制”是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党组落实“干部素质和办案质效提升年”工作要求,加快青年干警成长成才的一项务实举措。资深检察人员以“引路人”之责,倾囊相授办案智慧与技巧;青年干警以“求知者”之姿,在司法实践中锤炼能力与担当。院政治部特推出本专栏汇青年成长故事,展江检育人风采,期待这些饱含温度的故事,能激励更多青年干警在榜样感染下坚定信仰、精进业务、勇担重任,共同续写新时代江汉检察事业的新篇章。
本期刊载重大犯罪检察部胡虎的成长故事。
青蓝共济 检察新人成长记
怀揣着对检察事业的憧憬,我加入江汉区检察院这个大家庭已经整整1年。还记得刚进院时面对陌生的刑事检察工作,兴奋之余,更多的是对未知挑战的忐忑。幸运的是,我遇到了一位优秀的“引路人”——重大犯罪检察部副主任梁晨检察官。我的“检察第一步”,就在导师梁晨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。
数百份票据里的“小数点哲学”
“你导师身上那份严谨细致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,是你必须学好的第一课。”部门乐峰主任的叮嘱言犹在耳。而这份“严谨”,很快就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。
入职不久,我参与办理一起大型骗取出口退税案。案卷堆积如山,仅犯罪分子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就达数百份,配套贸易单据更是不计其数。面对海量的证据材料,梁晨检察官带领我们办案组,沉下心来,一张张核对发票,逐笔比对真伪贸易单据,细致编写证据索引。最终,硬是将错综复杂的涉案金额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! 这近乎“苛刻”的精确,深深烙印在我心里,成为我对“检察匠心”最直观的理解。
办案系统里隐藏的“成长密码”
初期的挑战远不止于此。陌生的业务系统、规范的文书格式、严格的办案节点,都让我倍感压力。填录案卡时的手足无措,撰写审查报告时的反复修改……每一次困惑,都有导师在身边。梁晨检察官总是不厌其烦,手把手地教,一步步地带。 从文书制作的规范要点,到系统操作的实用技巧,她毫无保留地传授,让我迅速掌握了基础工作方法,真正“上了道”。
刚从校园走出的我,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常停留在纸面。写出的证据分析、法律意见,难免显得粗浅。这时,梁晨检察官更像一位耐心的“教练”。她会细致梳理我的思路,精准点出逻辑漏洞和提升方向。 更让我受益的是,在案件讨论的“纠结”之处,她总会主动询问:“你怎么看?”鼓励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。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探讨、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,我懵懂的刑事检察思维被悄然点亮,开始抽枝发芽。
薪火相传的“检察蓝”基因
回望来路,我深切体会到“导师制”对青年干警成长意义非凡。它不仅是指引方向的灯塔,更是锤炼本领的熔炉。 从如何严谨构建周密完备的证据锁链,到如何精准适用复杂的法律条文;从毫不动摇地坚守程序正义,到如何在刚性司法中传递司法温度……资深检察官们用行动点燃的星火,已在我们这一代检察新兵心中扎根。
青蓝共济,薪火相传,这份传承的力量,将推动我更加勇毅坚定前行,用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让“检察蓝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始终熠熠生辉。